2014/04/04~05一人前往里龍山獨走獨宿。
在火車上巧遇山友,三人的背包在坐位上一字排開,他們的目標為德文山。
在竹坑(南)登山口適逢大雨,而決定於廟宇內躲雨20分鐘後方纔起登。
因為經驗告訴我,雷雨包來得快去得也快,沒必要在這個時候,把全身淋濕後易失溫。
同樣的在山區行進間碰到雷雨包後,無輪多好或透氣化的雨衣,都會讓人淋濕。與其如此,不如停下來休息並套上大塑膠袋。
簡言之,大塑膠袋就是個人的簡易避難袋(防蜂螫、帳篷、露宿袋)。
上圖照片引用網址:http://openinfo.npust.edu.tw/agriculture/npus12/ff/agr6ch6.pdf
在野外獨走獨宿的體驗,當黑夜來臨的時候,大樹就成了我的慰藉。
此時關掉頭燈,背靠著大樹,與黑夜融為一體後,就能夠眼觀四面耳聽八方 。
清明時節雨紛紛,導致樹林潮濕與大氣濕度夠,不易發生火災,再加上水源充足(烤火時缺乏水份易渴),所以當晚才能夠運用滿地的枯樹實施營火野炊。
巧遇一澎湖籍的辛先生夫妻也在露營,辛先生當晚與我在營火邊聊天時,教導我如何於夜間運用眼睛的反光去觀察「飛鼠與白鼻心」。
當晚的營火,我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刻意保留到天亮,再用餘溫點燃的方式炊煮早餐後方纔清理。
而是於當晚用水滅火之後,撿出木材並將炭與灰掩埋,隔日一早再恢復原狀。
我個人野外「獨走獨宿」的經驗為:
一、輕量化帳篷能不透空就不透空,能不落地就不落地,能安全地接近水源紮營就儘量接近。
二、輕量化的長效熱水瓶,儘量保持與補充熱水備用。
三、避免風寒效應導致身體失溫,就寑後非必要絕不離開帳篷。使用水壺當尿壺,這也就是為何女性山友與雪地露營著,攜帶成人紙尿褲的原因了。
隔日下山時,一碩壯的中年人輕裝簡從地上山,當他得知我露營時,
驚訝的問我:露營不會被罵嗎?早起晨間運動的人不會講話?
我直言回答:這表示你不常爬山?
因為他的問題,是指家門口的郊山,來回個把個小時而已。
而里龍山攻頂來回需時6~8小時(含休息),會有群眾上山運動做早操後再下山嗎?
的確會有,但是只有一兩位而已。
中級山都如此了,那百岳就更別提了,山莊於網路搶不到,就必須露營或露宿。
而我個人的習慣則是隨身背包內,一定有輕量化的「帳篷、睡袋、大垃圾袋、保暖衣物、頭燈、打火機、火種、指北針、高山瓦斯爐、個人用藥」,以求避險與安全。
04/04下午獨走獨宿里龍山,04/05早上未攻頂即下山。
途中巧遇後期校友(低我7個年班),由十幾位成員(含眷屬與一隻臘腸狗)所組成的假日登山隊。
雖然四月份的里龍山竹坑段(南登山口)是枯水期,但是只有中上層的溪谷河道無水之外( 表面無水滲入地下 ),中下層的瀑布與涼亭休息區的泉水,還是24小時不間斷。
我還會找時間回去,在涼亭休息區獨自露營個幾天後再下山。
距離里龍山竹坑登山口0.5K處的溪谷, 因為枯水期的關係,導致水量不大後,加上距離短而平緩,反而成為闔家型的親水公園,適合溪畔的休憩活動。
而0.6K處,有棵長在瀑布與巨石上的老榕樹,更是取景聖地。
里龍山的周休假日時可是人聲鼎沸,山友們都是從「北登山口」的圓通庵寺進入,因為該路段平緩,適合攜老扶幼與寵物。
依據個人2013/09/29「南進北出」現場勘查經驗,與下表的結論建議為:
一、有中級山登山經驗者,建議從南登山口竹坑步道,沿苦苓溪的溪畔河床攀登。
二、一家老小習慣開車到郊山踏青者,建議從圓東庵進入北登山口,前往涼亭休憩區野餐,不失為一郊遊踏青兼初級登山訓練的路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