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難  

2013/04/02在台南成功國中,參加台南社區大學所舉辦的「從山難救援談高山意外預防」免費講座。

此一講座課程,應證了我所參加的「野外維生」課程地實務經驗。

惜相機忘了帶,係以我的低階手機所拍後,復又無下載線,只好再以數位機翻拍。

山難1  

心得分享如下:

一、以戶外運動而言,登山是非常低的災傷事故。之所以讓不了解登山環境的民眾誤以為登山是一種非常危險地活動,對登山觀感不佳的原因,皆為濫用直升機救護資源,當成空中小黃(計程車)。

二、登山團隊的行程設計應以全隊腳程最差者為準之外,隊伍也必須控制在「領隊、嚮導、對尾押隊者」的視線內。

三、當不幸事故發生時,第一批救難人員必須是隊友,而非等待救難隊上山。因此全體隊員不得離開現場,必須即刻成為第一現場救護人員,分組分工之外還要合作開闢直升機降落場(整地與修剪搬移樹木)。並用細繩綁彩色塑膠袋於空曠場地的於樹枝上,利於救難直升機目視與測風向。

四、高山症的肺積水病況,絕對不能平躺,而須坐臥休息之外,還需連夜下山降低高度與送醫急救。

山難2  

山難存活原因】

一、講者柯先生指出幾起他所參與地案件,分別是攜帶「輕便簡易小背包」獨攀登山喪命,與兩起山難八天與六天後而能活命的案例。活命的原因為「大背包不離身,保命裝備齊全,於原地等待救援」。然而一位被救出的山難者,身邊大背包內還有幾天份的食物,但是整個人已經精神恍惚。

二、山友跟者嚮導登山走路,自己事前並未完成登山計畫書,也沒有攜帶定位與定向的器材。再加上無夜間獨自一人露宿曠野山林的經驗,因此脆弱的心靈與潛意識有者心理學上所謂「現實不存在的恐懼,正是來自于自己怕死的內心」,感覺似乎有幽靈鬼魂隨時隨地會把自己攫住後步向死忙。

三、必須安排熟識的山友擔任「聯繫人」而非家人,因為熟識的山友知道除了瞭解山區與救援方式之外也瞭解對方的體能與登山習慣(我的維生課程教練也特別強調此點)。

四、某些山難的地區的來回與往返就必須十幾天,傷者背負與後勤人力動輒幾百人,因此只有等天候放晴與直升機救援。

課後於網路查獲相關影片後,只能感嘆:親友家人的慌亂與政客不懂救災地作秀,再加上媒體的炒作,只會誤導社會大眾。



登山客請自律

【聯合報╱巫漢增/電子業、完登百岳(彰縣埔心)】 2011.11.15


康吉成山難事件,大家都偏重事發後的救援行動,卻鮮少人注意到肇事的前因,這事件實暴露越來越傾斜的山難事前成因與事後搜救之不平衡結構。

哪有人這樣登山的?兩個人同行登山,一個人走前面,另一個人遠遠落在後頭,走後頭的人失足墜崖了,走前頭的沒看到後頭的跟上來,不預想可能發生事故?好像事不關己,在山屋住了一夜,隔天也不回頭察看,逕自下山,報案了事。意外者家屬情切心急,大力抨擊搜救的人力,卻不反思那兩人輕忽、不當的登
山方式。救人的被罵慘,被救者裝無辜。這種漠視登山自律的思維模式,再不檢討改善,山難事件只會越來越多。

正常情況下的登山隊伍行進安排,如果嚮導(領隊)有兩位,則一在最前,一在最後;若僅一名嚮導時,則所有成員一律緊密走在一起,帶隊者方能確實掌握成員安全。康游二人各走各的,沒能發揮互相照應的作用,是肇致意外的最主要原因。

很高興本次山難事件平安落幕。但本次登山的放行與搜救主管單位,有責任要康游二人交出一份詳盡的、符合邏輯的行程報告,方才對得起冒險的搜救人員與關心的社會大眾,並給後來者嚴肅警惕。


山難3  

【山難時給救難隊留下線索】

講者提到一山難6天的獲救者,用紙條書些姓名與時間置於路旁,導引救難隊救難路線之外,還自行升火待援製造狼煙並用火保暖一事。

鍾政忠95/96年南一段山野迷途記
http://www.mtrescue.org.tw/forum/forum_main_03.php?MainTopicNo&SubTopicNo=10&SubjectNo=51

這讓我憶起在三月下旬參加「野外維生」課程中「實地、實物、實作」的經驗,除升火待援之外還將吃過的食品包裝紙,用筆書寫姓名日期後張掛在明顯處,或是將寫了字的紙張裝在夾鏈袋或塑膠袋內後同樣地張掛在明顯處。掉隊迷途時,更別忘了除了喊叫之外還要連續地吹哨子三短聲。

山難4  

【山難時不隨意下切凹谷往溪谷前進】

台灣2千公尺以上的山區地形陡峭,再加上針葉林與闊葉林混雜,與國外山區地形環境明顯不同,因此電視頻道的野外求生節目會誤導台灣觀眾。再加上台灣民眾平日走郊山的經驗,部分步道係沿者溪澗或溪谷而行,因此誤認取水很容易。然而在台灣的中級山與高山中,迷途求生者不要因為聽到水聲就隨意下切凹谷往溪谷前進,水聲越大就表示那是瀑布與斷崖,溪澗與溪谷地形落差將會很大。一旦隨意下切後,就很難有能力再爬上來。因此必須走陵線,從陵線地形來區分山谷與水源區的行進路線。

這段話讓我憶起在三月下旬參加林政翰教練「野外維生」課程中的實務經驗:
以往山區健行與百岳時的地圖使用經驗,都是為了尋找道路為主,至於此次於山區與溪流之間,則係為了「維生」而必須離開道路在濃密的森林中,自行用番刀砍出一條尋找水源的路線。直覺性地反應,係靠聽覺往「水聲」處前進,而忽略地形有「陵線、凹谷、鞍部、斷崖」的起伏。必須依據地圖的等高線來辨識地形與陵線行進方向,否則輕則事倍功半,重則有安全顧慮危及自身。

臉書網友回應:
野外求生節目如果有仔細看,你會發現他們在下切溪谷的前提是你已經具備了足夠的戶外生活技巧,如果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則建議留在原地尋找適合的隱蔽處等待救援。所有的問題回過頭來看只有三個問題,第一個在前往野外活動前是否已做足的準備,包括各種野外技巧、知識與經驗,如果沒有的話,是否找到適任的響導或專業的人員帶領;第二個是團體行動行走。第三點則是量力而為,選擇適合的難度進行活動,累跟難是兩個不同的考量因子但常會混為一談。

山難7

【安全繩與強力扣環的重要】照片引用自網路轉寄

一、登山最重要的是互助,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當大夥們都累了,有的人卻還願意幫大家的忙,這種朋友可以交。

二、台灣高山無夏天,登山時須注意頭部保溫,行進時穿著排汗衣,休息時穿防風夾克或保暖衣物。

三、台灣山難的主因分別為:天候轉變、急性病症、裝備不足與不懂得使用、不會也不用地圖定位與定向、摸黑趕路、錯估行程、疲勞休克、脫隊受困、隨意走捷徑並亂鑽、誤把獸徑當步道、失蹤迷途、風寒失溫、失足墬落山崖。所以講者柯先生慎重地呼籲山友,知所進退不攻頂纔是勇敢。

四、講者柯先生也提出一個「雪地無確保」的不幸案例,讓我想起2013/03/19晚上19:30~21:30親子教育另一章的講座「黃家小隊的山林教養」。當時的講者黃爸爸特別強調安全繩與強力扣環和帳篷則是隨時隨地背者,安全第一,絕不跟老天爺對賭。







山難6   
照片引用用自:【戶外安全對策本部】
 
無論是1天來回的郊山健行,或是兩天一夜的露營活動,甚至是動輒數天的縱走行程,都不應該缺少的10大類裝備。
 
山難5   

照片引用自:【戶外百科】雨天登山穿戴對策
 

雨天登山做好防水是件很重要的事,一方面可以避免身體受寒、失溫,一方面也可以享受真正的登山樂趣。


山難後的自救守則

http://crazy.molerat.net/cmsb/frank/reading.php?filename=1000503113412.do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chao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