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咖啡史必須從民國50年代說起,

在那個年頭裡,當警察的父親每每出完石門水庫或是周邊大飯店的「國宴」公勤後,總會將上級犒賞的剩餘物資帶回家,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雞腿與咖啡了。 

那年頭的咖啡,是一大塊「方磚形白糖」中間包一小塊「方磚型黑色」像焦炭的玩意,放在玻璃杯中用熱開水一沖就可喝了,而喝起來可說是甜味十足。至於是不是咖啡,現在回想起來,大該也就類似現今中國內地農民所謂的茶磚吧。 

民國60年代台灣的咖啡館開始風起雲湧,年輕人約會或相親時所選擇的地點幾乎都是咖啡館,因此喝咖啡在當年可說是最時髦的食品了。多年後這些咖啡館因為台灣咖啡市場的平民化,導致業績萎縮而不得不轉戰中國大陸,而闖出更大的市場,上島咖啡就是最好的案例。 

為何說咖啡平民化?

因為大家都開始自己燒咖啡了,最早流行的是「玻璃虹吸管式」,而後是「滴漏式」,講究一點的則是學國外的雅皮購買德國知名品牌的「義式高壓蒸氣咖啡機」,該機使用方式與原理皆與目前星巴克或各大超商所使用的咖啡機相同,但是屬於家用「陽春型機種」。 

以上三種筆者都使用過,用到最後反而是以最簡單最快速,又不需要專業學問的「滴漏式」為主了。 

民國88年去了趟歐洲,特別是在「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喝過咖啡後,纔知道為何法國人形容美式咖啡是「馬尿」了。 

回國後刻意鑽研如何用「家用義式高壓蒸氣咖啡機」,燒煮出一杯表面浮現「金黃色泡沫」的咖啡,無奈都不成功。查詢網路資料後的結論是,咖啡機不夠好、蒸氣「壓力比」無法達到要求而死心,因此決定待退休後再花大錢買台好的咖啡機。這也難怪某一部落格的格主,談到他用平價的家用「義式高壓蒸氣咖啡機」,壓四分之一轉後燒出第一杯「咖啡表面浮現一層金黃色的泡沫」時,當場激動地落淚。 

咖啡1.JPG  

這期間台灣市場推出一款代理國外品牌的「咖啡機+膠囊(咖啡)」,簡單地講就是在專門的咖啡機上以「一顆膠囊」燒出「一杯好咖啡」的懶人咖啡機。然而該機價格昂貴外,其所搭配的「咖啡膠囊」也不易購買而作罷。 

其後筆者中年轉業至大陸台資廠時,這段咖啡經歷卻幫了我大忙。為避免離題,此處暫且不談,另文再述。                                                            

早幾年往返台海兩岸時,行李袋中永遠有台家用咖啡機跟者,外加2~3個月的咖啡豆()份量與旅行用的變壓器(大陸電壓220V、台灣為110V)

這幾年感激大陸的現代化,咖啡機已經不是問題了,咖啡豆()則需要看城市。

因此返往台海兩岸,行李袋中還是永遠有2~3個月的咖啡豆()份量。雖然這幾年「星巴克」在大陸廣設據點,但是我還是無法狠心買太貴的咖啡豆來犒賞自己;沒辦法,誰叫筆者是四年級生。 

前後算算這三十年用了十部左右的咖啡機,平均三年一部,且都是以家用的「義式高壓蒸氣咖啡機」為主。

原因不外乎都是:

●未定期用醋清洗,導致自來水長期丐化後睹塞管路

●忘了使用變壓器後導致電路損壞。

●大陸廠離職時餽贈給大陸籍部屬。 

網友可能會說,早知如此敗家,不如花大錢買部好的咖啡機。

的確,但話說回來,咖啡機的改變可說是「日新月異」,早年昂貴的咖啡機,如今已經不適用了,再加上各超商都可以買到品質優良的「黑咖啡」或是現煮咖啡。 

 咖啡.JPG   

 話說這兩天,
閒來無事逛逛某電子3C賣場,該賣場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原有的樓層都關閉,所有電子與家電產品都集中在一樓販買之事,也已經是常態了。

哪知一進去卻讓我眼睛一亮的是,居然賣起「膠囊咖啡機」,也就是當年我夢寐以求「咖啡機+膠囊(咖啡)」的懶人咖啡機。

而價格居然只要3999台幣,加上再送100顆五種口味的咖啡膠囊,以每日兩杯計算,足足可喝一個半月。

最難能可貴的是,這個咖啡膠囊在該賣場的全國連鎖店不但都可購得之外,還可採會員制購買年票方式。因為如此一來,就可以將全部的咖啡膠囊視「保存期限」先行取回以求安心。 

概略算了一下,我以最保守的「兩年」年費方式含咖啡機的價錢合計估算,一杯咖啡不含水電費為台幣13.5。當然年費越高越便宜,只是我不做此打算。 至於口味方面,個人的淺見是可比美 7~11與全家超商的現煮咖啡。 

請恕我不公佈該公司的名稱,以避免有圖利廠商之嫌,有興趣地網友可上網查詢,本文中可以找到查詢的「蛛絲馬跡」。  

親朋好友們,歡迎來喝杯有「金黃色泡沫」的香醇咖啡! 

 咖啡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ichao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